
如果你做網路行銷或 SEO,大概對這個場景不陌生:
某天早上,你一如往常地打開電腦,卻發現圈內社團、LINE 群組全都在哀嚎。Google 昨晚又來了一次「核心演算法更新」,大家的網站流量和排名像坐雲霄飛車一樣,上沖下洗。於是,你只好放下手邊所有工作,開始瘋狂爬文、研究國外大神的分析,試圖找出這次 Google 演算法的「新歡」是什麼,然後花上好幾週調整內容、修改網站架構…
這幾乎是我們每個行銷人的日常。我們像是參加一場永無止境的賽跑,追逐著一個看不見、摸不著,而且脾氣陰晴不定的對手——Google 演算法。
我們花大把時間研究排名因子、關鍵字密度、反向連結策略,卻常常忘了問一個最根本的問題:
我們做的這一切,到底是為了討好機器,還是為了服務一個活生生的人?
知名行銷顧問 Wil Reynolds 在一場演講中,一語道破了這個盲點。他認為,我們整個行業都太過專注於演算法,而真正該做的,是把焦點放回「人」的身上。這聽起來很像老生常談,但接下來的故事和案例,可能會徹底顛覆你對行銷的看法。
文章目錄
你的對手不是 Google,而是消費者的「習慣」— 向 Amazon 學一課
聊到網路,我們很自然會把 Google 當成唯一的霸主。但 Wil Reynolds 提醒我們,有一個更可怕的對手,它甚至不跟你玩 SEO 遊戲,卻能搶走你所有的生意。
沒錯,就是 Amazon。
你知道嗎?Amazon Prime 會員的平均轉換率高達 74%!這是一個什麼概念?就是 100 個 Prime 會員進到 Amazon 網站,有 74 個人會完成購買。這數字簡直不可思議。
更厲害的是,很多用戶在 Google 搜尋時,就算 Amazon 的結果不是排在第一位,他們也會下意識地滑過去,直接點擊 Amazon 的連結。為什麼?因為信任與習慣。他們知道在 Amazon 上買東西很方便,兩天內就能到貨,而且退貨不囉唆。
這種忠誠度,不是靠幾個關鍵字排名第一就能建立的。
Amazon 最經典的一招,莫過於那個現在已經停產,但精神永存的「Dash Button(一鍵購物按鈕)」。
想像一下這個情境:Reynolds 家裡有個 11 個月大的寶寶。當寶寶半夜哭鬧不休,你一手抱著他,另一手還要泡奶粉,這時才發現——奶粉沒了!在這種壓力爆棚的時刻,你有可能騰出手來,打開手機、輸入信用卡號、完成複雜的結帳流程嗎?根本不可能。
Dash Button 解決的就是這個痛點。你只要預先把奶粉品牌的按鈕貼在櫃子上,需要時「啪」按一下,一小時後商品就送到家門口。
你看,Amazon 在這裡做對了什麼?
它根本沒在想「如何讓『奶粉』這個關鍵字排到第一」,它想的是「一個焦頭爛額的父母,在什麼情境下最需要我?」。它繞過了搜尋、繞過了比價、甚至繞過了手機 App,直接在你最需要的地方,提供了一個最簡單的解決方案。
這就是「以人為本」的極致。當你專注於解決用戶最真實、最急迫的問題時,你就不是在跟 Google 競爭,你是在跟用戶的「舊習慣」競爭。一旦你贏了,你就建立了一道別人難以跨越的護城河。
史上最頂尖的內容行銷,竟然是一本「餐廳指南」?
聽到「內容行銷」,你可能會想到寫部落格文章、拍 YouTube 影片、經營社群媒體。但如果要說史上最成功、影響力最深遠的內容行銷案例,那絕對是《米其林指南》。
有趣的問題來了:米其林是一家賣輪胎的公司,為什麼要花費巨大的人力物力,去出版一本跟輪胎八竿子打不著的「餐廳與旅館指南」?
時間拉回 1900 年代的法國。當時汽車還是個稀罕玩意,全國大概只有幾千輛。對於米其林來說,最大的挑戰不是打敗競爭對手,而是「如何讓大家願意開車出門?」
如果大家都不開車,輪胎自然就賣不出去。
於是,他們想出了一個絕妙的點子。他們不直接說「快來買我們的輪胎,我們的輪胎最耐磨!」,而是為那群有能力買車的富裕階層,解決了一個更重要、更上游的問題:「我們該開車去哪裡吃頓好的?住間舒服的旅館?」
《米其林指南》就這樣誕生了。它為人們創造了出遊的「理由」,鼓勵大家多多開車。車開得多了,輪胎自然會磨損,需要更換時,你會選擇一個你聽都沒聽過的牌子,還是一個貼心地為你整理好美食地圖、值得信賴的「米其林」?
答案不言而喻。
這就是內容行銷的精髓:停止滿腦子想著「我要如何推銷我的產品」,開始思考「我能如何幫助我的目標客群?」
米其林透過幫助人們「規劃旅程」,順便賣出了輪胎。你的產品或服務,可以幫助人們解決什麼「上游問題」呢?花點時間思考這個,你會發現一片新大陸。你可以利用一些工具,去找出人們真正想問什麼,這會為你的內容策略提供源源不絕的靈感。
Google 沒告訴你的秘密:搜尋結果頁 (SERP) 就是你的「用戶意圖藏寶圖」
聊了這麼多「以人為本」的觀念,我們再把焦點拉回到 SEO。難道我們就真的完全不管 Google 了嗎?
當然不是。只是我們要換個方式看待它。
Wil Reynolds 說,行銷人最常犯的錯誤之一,就是抱怨 Google 的搜尋結果頁面(SERP)越來越亂,塞滿了廣告、地圖、圖片、影片,害我們的自然排名點擊率越來越低。
他建議我們換個心態:別再抱怨,學會解讀。
現在的 SERP,其實是 Google 免費送給你的「市場調查報告」,它赤裸裸地揭示了特定關鍵字背後的「用戶意圖」。
舉個例子:
- 當你搜尋「婚紗」:
你會看到搜尋結果頁面幾乎被 Pinterest、Instagram 的圖片和各大婚紗攝影作品集佔據。這代表什麼?代表搜尋這個詞的人,當下想要的不是「購買」,而是「尋找靈感」。如果你的網頁內容是一篇枯燥的產品列表,就算排在第一名,點擊率和停留時間也絕對慘不忍睹。 - 當你搜尋「台北 水電 維修」:
你會看到最上方是地圖區塊(Local Pack),列出了好幾家附有電話、地址和評價的水電行。這代表搜尋這個詞的人,意圖非常明確:我家的水管爆了,我需要「立刻」找到一個「在我附近」的師傅來解決問題。 - 當你搜尋「空氣清淨機 推薦」:
你可能會看到很多科技媒體的評測文章、YouTube 開箱影片和 Threads、PTT、Dcard 的討論串。這代表用戶正處於「研究比較」的階段,他們需要的是專業、客觀的第三方資訊來幫助他們做決策。
看懂了嗎?SERP 的樣貌,就是用戶意圖的線索。與其抱怨自然排序的空間變少了,不如去思考:
- 我的內容格式,符合這個關鍵字背後的用戶意圖嗎?(用戶想看圖,我卻給他文字?)
- 我能透過哪些方式,出現在這些非傳統的版位上?(例如:經營 Google 我的商家、上傳影片到 YouTube、優化圖片 SEO)
另外,這也突顯了「長尾關鍵字」的重要性。當搜尋從「婚紗」變成更具體的「波希米亞風 蕾絲魚尾婚紗」時,用戶的意圖就從「尋找靈感」轉變為「鎖定款式」,這時,充滿細節的產品頁面或文章,就更有機會脫穎而出。
如何成為一個「以人為本」的行銷人?
說到底,從「演算法優先」轉變為「以人為本」,不是要你放棄所有 SEO 技巧,而是一種心態上的根本轉變。
演算法每年都在變,但人性——對便利的渴望、對信任的需求、解決問題的期望——幾千年來從未改變。把力氣花在後者身上,才是更聰明、更長久的投資。
從今天起,你可以試著開始做這幾件事:
- 學 Amazon,痴迷於「便利」: 檢視你的網站或服務流程,有沒有任何讓用戶感到不便或摩擦的地方?註冊流程太複雜?結帳步驟太多?把這些地方改到極致順暢。
- 學米其林,思考「上游問題」: 別只談你的產品。思考你的顧客在找到你「之前」,會遇到什麼樣的問題?為那些問題提供最棒的解答,建立你的權威與信任。
- 學會解讀 SERP: 下次分析關鍵字時,別只看搜尋量和排名。花 5 分鐘親自去 Google 搜尋一下,看看結果頁長什麼樣子,試著去猜測用戶到底想要什麼。
當你真正開始把「人」放回行銷的中心,你會發現,那些曾經讓你焦慮的演算法更新,似乎也沒那麼重要了。因為你服務的,是永遠不會過時的人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