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2016 年,Google 發布了一則公告,說他們準備在 5 月「增強」行動裝置友善演算法的訊號。在當時,對很多人來說,這則消息聽起來有點無聊,就像軟體更新日誌裡的一行字。
但如果你知道它背後的故事,你就會明白,這不是一次更新,而是一場大地震後的「餘震」。它在提醒所有人:那場改變了整個網路世界遊戲規則的「主震」,威力遠未消散。
今天,就讓我們當一回網路偵探,從這則舊聞出發,回到那個讓所有網站主心驚膽顫的關鍵時刻,重溫那場被稱為「Mobilegeddon」(行動浩劫)的傳奇事件。你會發現,這段歷史不只跟 SEO 有關,它更深刻地揭示了:在網路世界,最終的裁判,永遠是「使用者」。
文章目錄
行動裝置友善演算法
讓我們先把時光機開到 2015 年 4 月 21 日。
在那天之前,你的網站有沒有手機版,大多是個「體驗」問題。使用者用手機瀏覽你的電腦版網站,可能得用兩根手指不斷放大、縮小、左右平移,體驗很差,但他還是看得到。
但從這天起,這不再只是體驗問題,而是「生存」問題。
這一天,Google 正式將「行動裝置友善」納入全球性的核心排名演算法。這場更新之所以被媒體冠上「Mobilegeddon(行動浩劫)」這麼聳動的稱號,是因為它的規則實在太簡單粗暴,幾乎是「一刀兩斷」。
Google 就像一個嚴格的檢票員,對著網路上成千上萬的網站,只做兩件事:
- 通過測試: 你的網站被蓋上「行動裝置友善」的合格戳章。
- 不通過測試: 你的網站被標記為「非行動裝置友善」。
沒有中間地帶,沒有模糊空間。
而後果是立即性的:如果你的網站在手機上被判定為「不友善」,那麼當使用者用手機搜尋相關關鍵字時,你的排名就會大幅下降,甚至直接消失在搜尋結果中。
想像一下,當時有多少企業主和部落客,一夜之間發現自己來自手機的流量憑空蒸發了。那種恐慌,就是「浩劫」一詞的由來。
其實,Google 並不是心血來潮。它只是在追隨使用者的腳步。當時,全球的智慧型手機用戶數量正在爆炸性成長,人們在通勤、排隊、睡前… 無時無刻不在用手機上網。Google 的數據顯示,來自行動裝置的搜尋量,歷史性地超越了桌面電腦。
所以,Google 只是做了一個符合邏輯的決定:既然我的使用者都在用手機,那我就必須優先把「在手機上好用的網站」推薦給他們。
當「手機版」從副本變成了正本
如果說 2015 年的 Mobilegeddon 是一場震撼教育,那 2018 年開始的「行動版內容優先索引(Mobile-First Indexing)」就是一場釜底抽薪的根本性變革。
這個詞聽起來很技術,但用個比喻你就懂了:
想像一下,Google 是一位圖書館員,負責審核全世界的書(網站)。過去,這位圖書館員主要閱讀的是你交來的「精裝版」(桌面版網站),來判斷這本書寫得好不好、內容豐不豐富。至於那本小小的「口袋書」(手機版網站),他只會偶爾翻翻,確認一下有沒有就好。現在,圖書館員的習慣徹底改變了。他宣布:「從今天起,我只看你們交來的『口袋書』(手機版網站)來決定要不要收藏。至於那本精裝版,我當作參考就好。」
這就是「行動版內容優先索引」的精髓。
這意味著,你的手機版網站,不再是桌面版的「附屬品」或「精簡版」。它,就是 Google 眼中的「正本」。
這個轉變的影響極其深遠:
- 如果在你的手機版網站上,為了簡潔而刪掉了一些重要內容或功能,那麼在 Google 眼中,這些內容就等於從來不存在過。
- 你的網站排名、你的內容是否能被完整收錄,全都取決於你手機版的表現。
從那一刻起,「把手機版做好」不再是選項,而是唯一的路。
Google 的讀心術:從「能不能用」到「爽不爽用」的終極進化
當所有人都習慣了「手機優先」的規則後,Google 又把遊戲難度調高了。在 2021 年,它推出了「頁面體驗更新(Page Experience Update)」。
這次,Google 不再只滿足於當一個檢查網站架構的「技術員」,它想試著扮演一個更複雜的角色——挑剔的「使用者」。
它不再只問:「你的網站手機上能用嗎?」
它開始問:「你的網站在手機上好用嗎?使用者爽不爽?」
為了把「爽不爽」這種主觀感受量化,Google 提出了一套名為「網站核心指標(Core Web Vitals)」的數據。這套指標就像網站的「使用者體驗心電圖」,主要包含三項(其中一項後來有更新,但概念相通):
- LCP (最大內容繪製): 簡單說,就是「載入速度」。使用者點進你的網頁後,最重要的內容(通常是最大的圖片或文字區塊)要花多久才出現?這就像你去餐廳吃飯,你最關心的主菜要等多久才上桌。太慢,使用者就跑了。
- CLS (累計版面配置轉移): 這個最有趣,它衡量的是「視覺穩定性」。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:正要點擊一個按鈕,頁面突然跳出一個廣告或圖片,導致版面「抖」了一下,結果你點到了別的東西?這超煩人對吧?CLS 就是在測量這種「煩人指數」。
- INP (與下一個畫作的互動): 這是取代舊指標 FID 的新一代標準,它衡量的是「互動流暢度」。當使用者點擊按鈕、打開選單時,頁面反應有多快?就像你跟服務生招手,他是立刻回應你,還是讓你等了半天?
你看,Google 關心的問題,已經深入到了使用者最細微的感受層面。它在告訴我們:一個技術上合格的網站只是及格,一個能提供流暢、穩定、快速體驗的網站,才能拿到高分。
立即行動!給你的網站來一場「手機版」健康檢查
故事聽到這裡,你可能會有點焦慮:「天啊,我的網站跟得上嗎?」
別擔心,Google 在提高標準的同時,也給了我們很多好用的工具。現在,就給你的網站來一場簡單的健康檢查吧。
第一步:基礎門票 — 響應式設計 (RWD)
在今天,這已經是網站的標準配備了。RWD (Responsive Web Design) 能讓你的網站在任何尺寸的螢幕上(手機、平板、電腦)都自動調整成最好看的樣子。如果你的網站還不是 RWD,那這絕對是你的首要任務。
第二步:進階體檢 — 你真的「好用」嗎?
- 字體夠大嗎? 使用者需要放大才能看清你的文章嗎?
- 按鈕好點嗎? 你的連結或按鈕之間是否有足夠的距離,讓「甜不辣手指」也能輕鬆點擊,不會誤觸?
- 速度夠快嗎? 尤其是在 4G 或 5G 網路上,你的網站載入速度如何?
第三步:善用你的「免費顧問」
幸運的是,我們不用瞎猜。Google 提供了免費的工具讓你對症下藥:
- 快速篩檢: 你可以先用 Google 官方的「行動裝置相容性測試」工具,只要輸入網址,它就會立刻告訴你,你的頁面是否通過了最基本的門檻。
- 全面健檢: 更專業的做法,是登入你的 Google Search Console(如果你還沒安裝,這絕對是網站主的必備工具)。在左邊選單「體驗」下方,找到「行動裝置可用性」和「網站核心指標」報告。它會像醫生一樣,明確告訴你網站有哪些頁面存在「文字太小」、「點擊目標太近」或「CLS 問題」等具體症狀。
- 深度學習: 如果你想成為這方面的專家,可以花時間閱讀 Google 官方的「行動裝置 SEO 總覽指南」,裡面有最完整、最權威的資訊。
Mobilegeddon 從未遠離,它只是換了個名字叫「日常」
回顧這段從 2015 年至今的網路演化史,你會發現一個清晰的脈絡:Mobilegeddon 這場「浩劫」,從來就沒有真正結束。
它只是從一場驚天動地的革命,慢慢內化成了網路世界的空氣和水,變成了一種理所當然的「新常態」。
今天,我們不再需要提心吊膽地去猜測下一次「行動版演算法」會怎麼變。因為答案已經很清楚了:Google 的所有努力,都只有一個目標——獎勵那些能為真實的手機使用者,提供最棒體驗的網站。
所以,與其花時間去研究演算法的細枝末節,不如把精力放在打磨你的手機版網站上。問問自己:
- 我的網站,對一個半夜滑手機的使用者來說,夠不夠賞心悅目?
- 我的網站,對一個在捷運上單手操作的使用者來說,夠不夠方便?
當你開始真心為「人」而設計,而不是為「機器」而優化時,你會發現,你已經走在了應對未來所有變化的正確道路上。因為這,才是那場手機浩劫,真正想教會我們的終極課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