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EO

什麼是關鍵字密度 (Keyword Density)?SEO 迷思破解:Google 根本不在乎你的「關鍵字密度」

什麼是關鍵字密度 (Keyword Density)?SEO 迷思破解:Google 根本不在乎你的「關鍵字密度」

你是否也經歷過這樣的深夜?

花了好幾個小時,好不容易寫完一篇自己都感到驕傲的文章。內容深刻、文筆還算流暢,你真心相信它能幫到讀者。但在按下「發布」鍵的前一刻,一個鬼魅般的念頭鑽進腦中:「我的『關鍵字密度』夠不夠?」

於是,你半信半疑地打開一個線上工具,貼上網址,螢幕上跳出一個冷冰冰的數字:1.2%。網路上那些不知名「SEO 專家」好像說過,最佳密度是 2% 到 5% 之間。瞬間,成就感被焦慮感徹底淹沒。

你只好回頭修改文章,像個笨拙的工匠,試圖把「核心關鍵字」硬生生地敲進那些原本完美的句子裡。「這能幫助我們提升排名,而提升排名的目標,就是透過提升排名來達成……」句子變得彆扭又生硬,文章的靈魂正在一點一點被稀釋。

你停下來,感到一陣無力。為了討好一個看不見、摸不著的 Google 演算法,犧牲掉為真人讀者創作的初衷,這真的值得嗎?這真的是 SEO 的全部嗎?

如果這個場景讓你心有戚戚焉,那麼恭喜你,你正在質疑一個早就該被淘汰的過時觀念。今天,我們就要徹底把這個「關鍵字密度」的幽靈請出你的大腦,並告訴你,現代的 Google 真正看重的是什麼。

為什麼我們曾經如此迷信「關鍵字密度」?

關鍵字密度Keyword Density)是搜尋引擎最佳化(SEO)中的一個術語,用以衡量特定「關鍵字」或「關鍵詞組」在一個網頁的總詞數中所佔的比例。它通常以百分比表示,是早期搜尋引擎演算法用來判斷網頁主題關聯性的重要指標之一。

關鍵字密度的計算公式相對簡單:

關鍵字密度 (%) = (關鍵字在文章中出現的次數 / 文章總詞數) × 100%

舉例來說:
若一篇文章總共有 1000 個詞,而目標關鍵字「貓糧」在文章中出現了 15 次,那麼該頁面針對「貓糧」這個關鍵字的密度即為:

(15 / 1000) * 100% = 1.5%

需要注意的是,「總詞數」的計算方式在不同分析工具中可能存在差異,例如是否包含 HTML 標籤內的文字、註解等。

關鍵字密度的定義、計算公式與範例
關鍵字密度的定義、計算公式與範例

舊時代的遊戲規則:搜尋引擎的「菜鳥圖書管理員」時期

在 1990 年代末至 2000 年代初,早期的搜尋引擎(如 AltaVista、Infoseek)在評估網頁內容時,很大程度上依賴關鍵字出現的頻率。當時的普遍看法是,一個網頁中某個關鍵字的密度越高,該網頁與該關鍵字的相關性就越強。

這種機制導致了「關鍵字填充」(Keyword Stuffing)這種黑帽 SEO 手法的盛行。網站管理員會刻意在頁面中(包括可見內容、meta 標籤、甚至是與背景同色的隱藏文字)大量堆砌關鍵字,以期獲得更高的搜尋排名。

隨著 Google 等現代搜尋引擎的崛起,演算法變得更加複雜。Google 推出的熊貓更新(Google Panda )蜂鳥更新(Google Hummingbird)等重大演算法革新,開始著重於內容品質、語義分析、使用者體驗和自然語言處理。從此,單純依賴關鍵字密度來評估網頁的做法已成為過去式。

在現代 SEO 中,關鍵字密度不再是一個需要嚴格追求的「目標」,而更像是一個「診斷指標」。其角色轉變為:

  • 基礎相關性信號:適當的關鍵字出現有助於搜尋引擎快速理解頁面的核心主題。如果一個聲稱介紹「理財規劃」的頁面,全文卻完全沒有出現相關詞彙,搜尋引擎自然會對其主題產生懷疑。
  • 避免過度優化的警示:過高的關鍵字密度(通常認為超過 3%-5%)是「關鍵字填充」的明顯信號,可能觸發搜尋引擎的懲罰機制,導致排名下降。
  • 內容自然度的參考:自然的寫作本來就會在文中多次提及主題。關鍵字密度可以作為一個側面指標,檢視內容寫作是否圍繞主題,且用語是否自然。

現代 SEO 更強調主題相關性(Topical Relevance),這不僅包括主要關鍵字,還涵蓋了相關的同義詞、變體和語義相關的詞彙(LSI 關鍵字)。

關鍵字密度的演變
關鍵字密度的演變

與其追求特定的密度數字,不如遵循以下原則:

  1. 使用者優先,自然寫作:為真人讀者而寫,而非為搜尋引擎。確保內容流暢、易讀且能解決使用者的問題。
  2. 策略性地放置關鍵字:在重要位置自然地融入關鍵字,更能有效傳達頁面主題,例如:
    • 頁面標題(Title Tag)
    • 元描述(Meta Description)
    • 主標題(H1)與副標題(H2, H3)
    • 文章開頭的第一段
    • 圖片的替代文字(Alt Text)
  3. 使用同義詞與相關詞:圍繞核心主題,使用多樣化的詞彙來豐富內容,例如在討論「減肥」時,可以加入「瘦身」、「體重管理」、「熱量控制」、「健康飲食」等詞彙。
  4. 避免執著於數字:不存在一個「完美」的關鍵字密度。一般建議保持在 0.5% 到 2% 之間,但這僅為參考,絕非硬性規定。

Google 的大腦升級了:從「數詞人」進化成「語言學家」

今天的 Google,已經不是當年那個只會數數的傻小子了。它經歷了好幾次驚天動地的大腦升級。

新時代的智慧:更懂你的「資深圖書館長」

現代的 Google,更像一位經驗豐富、善解人意的「資深圖書館長」。

當你走進圖書館,對他說:「我想找一些關於理財的資料,主要是給剛出社會的新鮮人看的,希望不要太理論,多點實際能照著做的步驟。」

這位聰明的館長會立刻理解你的「使用者意圖 (User Intent)」。他推薦給你的,書名可能根本沒有「理財」兩個字,而是《25 歲,打造你的第一桶金》或《小資族無痛存錢術》。他知道,這些書的內容——談論預算規劃、緊急預備金、ETF 投資、被動收入——才是你真正需要的東西。

這就是現代搜尋引擎的核心轉變。它不再執著於你「說了什麼詞」,而是深入理解你「想表達什麼意思」。

Google 搜尋方法的演進,從詞彙匹配轉向意圖理解
Google 搜尋方法的演進,從詞彙匹配轉向意圖理解

幕後功臣:BERT、MUM 與自然語言處理 (NLP)

這不是魔法,而是科技的巨大飛躍。Google 投入了大量資源發展自然語言處理 (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, NLP) 技術,其中像 BERT MUM 這樣的模型,扮演了關鍵角色。

你不需要懂它們的程式碼,只需要知道它們帶來的改變:

  • 理解上下文: Google 知道,「蘋果」出現在科技新聞裡指的是一家公司;出現在食譜裡,指的則是水果。
  • 掌握同義詞與相關概念: 當你寫一篇關於「如何減重」的文章時,就算你沒一直重複「減重」這兩個字,但只要你的內容涵蓋了「熱量赤字」、「有氧運動」、「間歇性斷食」、「蛋白質攝取」等相關概念,Google 就知道你這篇文章是這個主題的專家。
  • 辨識使用者意圖: 它能判斷,搜尋「iPhone 16」的人可能想買手機;搜尋「iPhone 16 評價」的人想看評測;而搜尋「iPhone 16 無法開機」的人,急需一個解決方案。
優化內容以提升搜尋排名的四種策略
優化內容以提升搜尋排名的四種策略

官方說法:Google 怎麼看「關鍵字密度」?

Google 的搜尋倡導者 John Mueller 已經在各種場合被問過無數次這個問題,他的回答始終如一:

「關鍵字密度不是一個排名因素。忘掉它吧。」

事實上,如果你為了追求某個密度數字而刻意重複關鍵字,反而可能觸發 Google 的垃圾內容政策,被視為「關鍵字堆砌」,進而受到懲罰。

所以,結論很清楚了:計算關鍵字密度,是在用二十年前的策略,去應付一個擁有未來科技大腦的對手。這場仗,你從一開始就打錯了。

告別計算機!打造「主題權威」的 3 大現代策略

好,既然計算密度是條死路,那康莊大道在哪?答案是:停止思考「字詞密度」,開始建立「主題權威 (Topical Authority)」。

聽起來很玄?別怕,這裡有三個具體、可執行的策略,讓你立刻就能上手。

策略一:當個「意圖偵探」,徹底滿足讀者的好奇心

在動筆寫下任何一個字之前,先花 15 分鐘當個偵探。你的任務是弄清楚,搜尋這個主題的人,腦子裡到底在想什麼?

  1. 打開 Google 無痕模式: 輸入你的核心主題,例如「如何理財」。
  2. 分析「其他人也問了 (People Also Ask)」: 這個區塊簡直是 Google 送給你的作弊碼。它直接告訴你,使用者最迫切的疑問是什麼。例如:「理財新手如何開始?」、「每月應該存多少錢?」、「有哪些低風險的投資工具?」把這些問題記下來,它們就是你文章最好的骨架。
  3. 掃描「相關搜尋 (Related Searches)」: 頁面最下方的相關搜尋,揭示了使用者下一步可能想探索的方向。例如:「理財規劃 App」、「被動收入方法」、「小額投資推薦」。這能幫你擴展文章的廣度。
  4. 逛逛論壇: 去 PTT 的 a-lotofmoney 版或 Dcard 的理財版看看,鄉民們都在討論什麼、抱怨什麼、分享什麼。那些最真實的語言和痛點,就是你最好的內容素材。
透過分析 Google 搜尋與論壇,將核心主題轉化為使用者意圖地圖
透過分析 Google 搜尋與論壇,將核心主題轉化為使用者意圖地圖

完成這一步,你就得到了一張「使用者意圖地圖」。你的文章只要能把這些問題都回答好,就已經成功了一大半。

策略二:蓋一座「內容金字塔」,而非堆一堆「關鍵字磚塊」

一篇好的文章,不是孤立存在的。它應該是你網站上某個主題知識體系的一部分。這就是「主題叢集 (Topic Cluster)」模型。

想像一下,你要蓋一座關於「手沖咖啡」的金字塔:

  • 金字塔頂端(核心文章 Pillar Page): 這是一篇又長又全面的權威指南,標題可能是《手沖咖啡終極指南:從新手到大師的完整教學》。它會涵蓋所有面向,但每個面向只做重點介紹。
  • 金字塔基座(支柱文章 Cluster Content): 這些是針對某個子主題的深度文章,例如《如何挑選適合你的手沖咖啡豆?》、《V60 vs. KONO:兩大濾杯風味對決》、《完美水溫:解鎖咖啡風味的秘密》。

這些文章會透過內部連結互相串連,形成一個穩固的知識網絡。當你這樣做時,你等於在告訴 Google:「嘿!在『手沖咖啡』這個領域,我不是只懂皮毛,我是一個可以提供全面解答的專家!」

這也完美契合了 Google 的 E-E-A-T 準則(經驗、專業、權威、信任)。當你對一個主題展現出如此的深度和廣度時,你的專業性 (Expertise)權威性 (Authoritativeness) 自然就建立起來了。

內容金字塔策略的四個層級:E-E-A-T、內部連結、核心文章與支柱文章
內容金字塔策略的四個層級:E-E-A-T、內部連結、核心文章與支柱文章

策略三:佈局「黃金地段」,讓關鍵字出現在對的地方

這是否意味著關鍵字完全不重要了?當然不是。關鍵字依然是你和搜尋引擎溝通的「語言」。

只是,它的用法已經從「出現幾次 (Frequency)」,進化到了「出現在哪 (Placement)」。

想像你的文章是一份報紙。最重要的頭條新聞,你會放在哪?肯定是頭版最醒目的標題、副標題和第一段導言,對吧?

SEO 也是一樣的道理。把你的核心主題詞,自然地、不留痕跡地放在以下這些「黃金地段」,效果遠比在內文裡硬塞 10 次來得好:

  • _頁面標題 (Title Tag): 搜尋結果上顯示的藍色標題,是點擊率的關鍵。
  • _文章主標題 (H1): 頁面中最重要的大標題,清楚告訴讀者「本文主旨」。
  • _網址 (URL): 簡短、語意清晰的網址。(例如:/how-to-pour-over-coffee)
  • _開頭第一段: 在前 100 字內就點題,讓讀者和 Google 快速進入狀況。
  • _子標題 (H2, H3): 用子標題來組織文章結構,並在其中自然融入相關主題詞。
  • _圖片替代文字 (Alt Text): 用簡潔的文字描述圖片,幫助搜尋引擎「看懂」圖片內容。
  • _內部連結錨點文字: 當你連結到其他文章時,使用的文字也傳遞了訊號。
優化 SEO 的七個關鍵字放置位置
優化 SEO 的七個關鍵字放置位置

這份清單不是要你機械式地填空,而是引導你用一種符合邏輯、對讀者友善的方式去架構你的內容。

別再為機器寫作,開始為「解答」而創作

讓我們回到文章開頭,那個在深夜為「1.2%」而焦慮的自己。

現在我們明白了,那份焦慮源於我們打錯了戰場。我們試圖用過時的數學公式,去討好一個早已進化成語言學家的演算法。真正的戰場,從來不是「數字 vs. 演算法」,而是「淺薄的內容 vs. 深刻的價值」。

Google 的終極目標,始終是為它的使用者找到最權威、最相關、最能解決問題的答案。當你把焦點從「重複關鍵字」,轉移到「回答使用者問題」和「建立主題深度」時,你就不再只是在「做 SEO」,你是在創造真正有用的東西——而這,恰好就是現代 SEO 的終極秘密。

所以,忘掉那個 2% 到 5% 的虛幻指標吧。深度,就是新的密度。

現在,就動手試試。

打開你最近發布的一篇文章,然後另開一個視窗,在 Google 上搜尋你那篇文章的核心主題。仔細看看「其他人也問了」區塊裡出現了哪些問題。

你會不會驚訝地發現,有一兩個問題,你的文章其實完全沒有提到?現在,就把那些問題的答案,用一兩個段落補充進你的文章裡。

這個小小的動作,不需要任何 SEO 工具,花不到 20 分鐘,卻能立刻提升你文章的深度和價值。這就是你今天就能完成,而且立竿見影的第一步。去試試看吧!

作者

Sliven 褚崇名

Sliven Chu 褚崇名,Whoops SEO 創辦人。專注於透過正確地的白帽 SEO 優化策略,協助網站提升 Google 排名,並實現業務增長的數位行銷顧問。Whoops SEO 致力於將複雜的 SEO 概念化繁為簡,提供清晰、可執行的教學與洞察,幫助你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。我們對 Google SEO 的最新動態與 AI 行銷趨勢保持高度關注,並樂於分享第一手觀察。

Leave a comment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
文章目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