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EO

如何有效提升網站停留時間?從 GA4 數據洞察到 5 個讓訪客「自願留下」的 SEO 技巧

如何有效提升網站停留時間?從 GA4 數據洞察到 5 個讓訪客「自願留下」的 SEO 技巧

你是不是也曾盯著 Google Analytics 4(GA4)報表,看著「平均停留時間」只有短短 20 秒,心裡一沉?明明花了好幾小時寫文章、做圖表、優化標題,卻好像對使用者毫無吸引力。更令人困惑的是,有人說「停留時間影響 SEO」,有人卻說「Google 根本不用這個指標」——到底該相信誰?

其實,問題不在於 Google 用不用「停留時間」當排名因子,而在於你是否真正理解:使用者為何離開。停留時間不是目的,而是結果;它反映的是內容是否滿足了使用者的真實需求。當你只盯著數字,卻忽略背後的心理與行為邏輯,再好的 SEO 技巧也留不住人。

本文將帶你跳脫迷思,從使用者行為出發,解讀停留時間背後的真實訊號,並提供可立即執行的策略,讓你的內容不僅被看見,更被「留下」。

SEO專家解釋「停留時間的真相」資訊圖:討論停留時間是否為 Google 排名因子時,更應著重分析使用者行為,了解訪客離開網站的原因以優化網站內容。
SEO專家解釋「停留時間的真相」資訊圖:討論停留時間是否為 Google 排名因子時,更應著重分析使用者行為,了解訪客離開網站的原因以優化網站內容。

停留時間是什麼?Google 沒說,但默默在看的排名訊號

許多人誤以為「停留時間越長,Google 越喜歡,排名就越好」。但事實是:Google 官方從未將「停留時間」列為直接排名因子。前 Google 搜尋工程師 Gary Illyes 多次公開澄清,Google 無法精確追蹤使用者在第三方網站的停留時間,尤其在行動裝置上更難取得可靠數據。

然而,這不等於停留時間無關緊要。關鍵在於:停留時間是「使用者體驗」的代理指標。如果大量使用者點進你的頁面後立刻跳出,或只停留幾秒就關閉,這向 Google 傳遞一個明確訊號:「這頁面可能沒解決問題」。反之,若使用者停留較久、往下滾動、點擊內文連結,甚至分享內容,這些互動行為(engagement signals)會被 GA4 與 Search Console 綜合分析,間接影響你的內容權威度評估。

舉例來說,兩篇同樣針對「如何申請房貸」的文章,A 文停留時間 15 秒、跳出率 90%,B 文停留 2 分鐘、60% 使用者點擊「試算工具」。長期下來,Google 更可能將 B 文視為高價值內容,給予更高曝光。

比較網頁停留時間對SEO影響的資訊圖:網頁A停留時間短且跳出率高;而網頁B因使用者互動率高,停留時間長達2分鐘,顯示良好的使用者體驗是提升SEO成效的關鍵。
比較網頁停留時間對SEO影響的資訊圖:網頁A停留時間短且跳出率高;而網頁B因使用者互動率高,停留時間長達2分鐘,顯示良好的使用者體驗是提升SEO成效的關鍵。

因此,與其追求「延長停留時間」,不如問自己:我的內容是否真正解決了使用者點進來時的問題?

釐清三個關鍵指標:停留時間、跳出率、網頁停留時間

讓我們用一個簡單的逛街比喻來一次搞懂它們:

  • 停留時間 (Dwell Time)
    • 白話解釋:這是 Google 的秘密指標。它指的是使用者從 Google 搜尋結果頁點擊進入你的網站,到他「返回」搜尋結果頁的總時間。這就像顧客從大街(Google)走進你的店,到他離開你的店「回到大街上」花了多久。
    • 為何重要:短暫的停留時間(例如,使用者進來5秒就退回 Google,並點了下一個搜尋結果)是一個強烈的負面訊號,告訴 Google:「這個結果無法滿足我的需求」。反之,如果使用者進來後很久都沒回到 Google,代表你的內容可能很有幫助。這個數據我們在自己的 GA 是看不到的。
改善網站停留時間的策略資訊圖,以跨越峽谷比喻SEO優化過程:透過吸引使用者、提供價值、保持參與等內容策略,成功將快速離開的訪客(短暫停留時間)轉化為長時間互動的使用者,有效提升網站的使用者體驗。
改善網站停留時間的策略資訊圖,以跨越峽谷比喻SEO優化過程:透過吸引使用者、提供價值、保持參與等內容策略,成功將快速離開的訪客(短暫停留時間)轉化為長時間互動的使用者,有效提升網站的使用者體驗。
  • 網頁停留時間 (Average Time on Page)
    • 白話解釋:這是你在 Google Analytics 裡最常看到的指標。它計算使用者在「單一頁面」上花費的平均時間,在他們跳轉到你網站的「下一個頁面」之前。
    • 盲點注意:如果使用者只看了這一頁就直接關閉分頁或離開網站,這次的瀏覽時間是不會被計入的。這也是為什麼有時候這個數字會失真。
如何準確解讀網頁停留時間的SEO資訊圖:指出數據分析的兩大重點,第一是需考慮使用者直接關閉網站而未被計入的數據盲點,第二是將平均停留時間視為趨勢指標並了解其局限性,以做出更精準的網站優化決策。
如何準確解讀網頁停留時間的SEO資訊圖:指出數據分析的兩大重點,第一是需考慮使用者直接關閉網站而未被計入的數據盲點,第二是將平均停留時間視為趨勢指標並了解其局限性,以做出更精準的網站優化決策。
  • 跳出率 (Bounce Rate)
    • 白話解釋:使用者進入一個頁面後,沒有進行任何互動(例如點擊連結、填寫表單),就直接離開。這就像顧客走進店裡,什麼都沒碰,就轉身出去了。
    • 停留時間跳出率關係:這兩者結合看才有意義。高跳出率加上極短的網頁停留時間,通常是災難。但如果使用者在你的「聯絡我們」頁面跳出,但網頁停留時間有45秒,這可能代表他成功找到了地址或電話,這是一次成功的瀏覽!
分析網站跳出率與停留時間關係的SEO資訊圖。圖中同心圓圖顯示,跳出的訪客可分為兩種:停留時間短的訪客(佔20%)與停留時間長的訪客(佔80%)。這說明並非所有跳出都是負面信號,高停留時間的跳出可能代表使用者已獲得滿意解答,是評估內容品質與使用者體驗的重要數據。
分析網站跳出率與停留時間關係的SEO資訊圖。圖中同心圓圖顯示,跳出的訪客可分為兩種:停留時間短的訪客(佔20%)與停留時間長的訪客(佔80%)。這說明並非所有跳出都是負面信號,高停留時間的跳出可能代表使用者已獲得滿意解答,是評估內容品質與使用者體驗的重要數據。

搞懂這些差異後你會發現,我們真正該關心的,是 Google 心中的那個「Dwell Time」,而優化我們能看到的「網頁停留時間」,是影響它最直接的手段之一。

別再瞎猜!科學檢視你的網站停留時間標準與健康度

「所以,到底多長的停留時間才算好?」這是每個網站經營者心中的大哉問。答案是:沒有標準答案,看情境與內容類型。將所有頁面用同一個標準衡量,就像要求魚跟猴子比賽爬樹一樣不公平。

你的停留時間及格嗎?看類型,別看絕對數字

一個健康的網站停留時間標準應該是動態的,以下是幾種常見內容類型的參考基準:

  • 深度部落格文章/教學指南:讀者帶著學習心態而來,期望獲得完整資訊。通常,3-7 分鐘是相當健康的範圍。如果低於 2 分鐘,可能代表你的內容不夠吸引人或結構混亂。
  • 新聞時事頁面:讀者追求效率,想快速掌握重點。1-2 分鐘就很不錯了,代表他們迅速抓到了核心資訊。
  • 「聯絡我們」或「常見問答」頁面:停留時間短反而是好事!如果使用者能在 30-60 秒內找到電話、地址或問題答案後離開,代表你的頁面設計清晰、效率極高,完美達成了任務。
  • 電商產品頁:使用者需要時間查看圖片、閱讀規格、比較價格。一般來說,1-3 分鐘是比較合理的區間,太短可能代表產品描述不足,太長則可能意味著資訊混亂讓使用者難以抉擇。

如何找出網站中最需要「急救」的頁面

與其追求全站數字的提升,不如先找出那些「高流量、低停留」的關鍵頁面進行優化,成效最為顯著。

  1. 前往你的 Google Analytics (GA4):在左側選單點擊「報表」>「參與」>「頁面與畫面」。
  2. 設定篩選條件:將時間範圍拉長(例如:過去 90 天),確保數據足夠。
  3. 找出關鍵頁面:觀察「瀏覽次數」和「平均參與時間」(GA4 中對應停留時間的指標)這兩個欄位。
  4. 揪出問題兒童:找出那些「瀏覽次數」很高,但「平均參與時間」遠低於該內容類型平均水準的頁面。這些,就是你最需要動手術的目標。

5 個有效提升網站停留時間的具體作法

一旦你找到了需要優化的頁面,就可以開始動工了。記住,我們的目標不是拖延使用者時間,而是提供價值,讓他們「自願」留下來。

提升停留時間的關鍵,不在於「拖時間」,而在於「創造價值密度」。以下是五個經過實測、能有效提升使用者停留意願的策略:

策略一:內容結構優化,讓閱讀成為一種享受

現代讀者的耐心極其有限。內容再好,如果呈現方式像一堵厚重的磚牆,他們也會轉身就走。

長篇文章若缺乏結構,使用者容易迷失或放棄。研究顯示,帶有清晰小標、目錄與進度提示的內容,平均停留時間可提升 30% 以上。

  • 善用倒金字塔寫作法:在文章第一段就給出核心結論或問題的直接答案。這能立刻滿足最心急的讀者,建立信任感,讓他們願意繼續往下閱讀細節和佐證。
  • 用小標題當作引路牌:清晰的 H2、H3 標題就像文章的骨架,讓讀者能快速掃描,找到自己感興趣的部分。在標題中置入問題或引人好奇的陳述,效果更佳。
  • 段落呼吸法:堅持每段 3-4 句話就換行。大量運用項目符號、數字列表和粗體字來強調重點。留白(White Space)是最好的設計,它能有效降低閱讀壓力。
一張關於如何有效提升網站停留時間的資訊圖,介紹了三種SEO內容優化策略:一、使用小標題增強可讀性;二、採用段落呼吸法減少閱讀壓力;三、利用倒金字塔寫作法快速提供價值,藉此改善使用者體驗並鼓勵訪客持續瀏覽。
一張關於如何有效提升網站停留時間的資訊圖,介紹了三種SEO內容優化策略:一、使用小標題增強可讀性;二、採用段落呼吸法減少閱讀壓力;三、利用倒金字塔寫作法快速提供價值,藉此改善使用者體驗並鼓勵訪客持續瀏覽。

做法:在文章開頭加入「內容大綱」(可點擊跳轉),並在各段落使用 H2/H3 標題明確區隔主題。例如:「步驟一:確認資格 → 步驟二:準備文件 → 步驟三:線上申請」。這不僅提升可讀性,也鼓勵使用者往下探索。

策略二:多媒體與互動設計,創造沉浸式體驗

單純的文字很難長時間抓住注意力。你需要調動讀者更多的感官,讓他們從「閱讀者」變成「參與者」,能有效延長停留並提升黏著度。

  • 嵌入相關影片:在文章中適時插入一支 YouTube 教學影片或產品示範,是提升網站停留時間最簡單粗暴的有效方法。一部 3 分鐘的影片,就能直接增加 3 分鐘的潛在停留時間。
  • 用資訊圖表 (Infographic) 說故事:一張設計精良的資訊圖表,能將複雜的數據或流程變得一目了然。讀者會停下來仔細觀看、研究,無形中就增加了頁面停留時間。
  • 加入互動小工具:試著在文章中加入一個簡單的測驗、計算機或投票。例如,一篇講房貸的文章可以內嵌一個「房貸試算工具」。這些互動元素能極大地提升使用者的參與感。
一張說明提升網站停留時間策略的資訊圖,列出三種有效的內容優化技巧:嵌入相關影片、利用資訊圖表說故事,以及加入互動小工具,這些方法能顯著增加使用者參與感,是改善網站SEO表現的關鍵。
一張說明提升網站停留時間策略的資訊圖,列出三種有效的內容優化技巧:嵌入相關影片、利用資訊圖表說故事,以及加入互動小工具,這些方法能顯著增加使用者參與感,是改善網站SEO表現的關鍵。

做法:在適當位置嵌入「快速測驗」(如「你適合哪種投資策略?」)、「可切換的比較表格」、「可展開的 FAQ」或「內嵌影片」(非自動播放)。這些設計讓使用者從「被動閱讀」轉為「主動參與」,自然拉長停留時間。

策略三:滿足搜尋意圖,從根本解決問題

這是最核心,也最常被忽略的一點。所有的優化技巧都只是皮毛,真正決定停留時間長短的,是你的內容是否徹底滿足了使用者的「搜尋意圖

使用者點進頁面時,腦中只有一個問題:「這裡有我要的答案嗎?」如果你的首段還在鋪陳背景、講品牌故事,他們很可能在 5 秒內離開。

  • 重新審視你的關鍵字:問自己,當使用者搜尋這個詞時,他「真正」想解決什麼問題?他是想找定義(What)、找方法(How)、還是找評論(Review)?如果你的內容與他的意圖不符,他自然會秒速離開。
  • 建立聰明的內部連結:當讀者看完一部分內容後,別讓他的旅程就此結束。提供相關性極高的內部連結,引導他去探索更深入或相關的主題。例如,在解釋完「停留時間」後,可以連結到一篇「跳出率優化」的文章。這不僅能留住使用者,更能展現你在此領域的專業權威。
提升網站停留時間的SEO優化資訊圖,說明了兩個核心方法:一、重新審視關鍵字以符合使用者搜尋意圖;二、建立內部連結引導訪客深度瀏覽,藉此優化使用者體驗並延長停留時間。
提升網站停留時間的SEO優化資訊圖,說明了兩個核心方法:一、重新審視關鍵字以符合使用者搜尋意圖;二、建立內部連結引導訪客深度瀏覽,藉此優化使用者體驗並延長停留時間。

做法:在第一段(甚至第一句)直接回答核心問題。例如,若關鍵字是「信用卡現金回饋比較」,開頭就列出 Top 3 卡片與回饋率,再展開細節。這種「答案先行」結構,能立即建立信任,降低跳出率。

策略四:預判並回答「下一個問題」

高品質內容不只回答當下問題,還預測使用者接下來會問什麼。這種「問題鏈」設計,能引導使用者持續閱讀。

提升使用者參與度的漏斗模型資訊圖,展示了四個層次的SEO內容策略:首先回答使用者當前問題,接著預測後續疑問並提出延伸問題,最後增加內容深度,以此打造完整的使用者體驗,有效延長網站停留時間。
提升使用者參與度的漏斗模型資訊圖,展示了四個層次的SEO內容策略:首先回答使用者當前問題,接著預測後續疑問並提出延伸問題,最後增加內容深度,以此打造完整的使用者體驗,有效延長網站停留時間。

做法:在解釋完主概念後,主動提出常見延伸疑問。例如,在「如何申請房貸」文末加入「房貸利率會影響信用評分嗎?」、「自備款不足怎麼辦?」等段落。這不僅增加內容深度,也提高頁內點擊率。

策略五:優化技術體驗,消除無形流失

有時使用者離開,不是因為內容不好,而是技術障礙:載入太慢、廣告遮擋、行動版排版錯亂。

一張關於解決技術障礙以提升網站停留時間的資訊圖,提出了三大技術性SEO優化重點:一、優化載入速度以減少訪客流失;二、減少彈跳視窗改善使用者體驗;三、確保行動版易讀性,這些都是提升網站整體表現的關鍵。
一張關於解決技術障礙以提升網站停留時間的資訊圖,提出了三大技術性SEO優化重點:一、優化載入速度以減少訪客流失;二、減少彈跳視窗改善使用者體驗;三、確保行動版易讀性,這些都是提升網站整體表現的關鍵。

做法:定期用 PageSpeed Insights 檢測載入速度,確保頁面內容 2 秒內可見;減少彈跳視窗;確保文字在手機上易讀(字體不小於 16px)。這些細節看似微小,卻是留住使用者的基礎。

如何增加網頁停留時間:從技術到心理的完整佈局

要系統性提升停留時間,需同時兼顧「技術層面」與「心理層面」。以下是一個整合框架,幫助你全面優化:

以 GA4 數據診斷真實問題

不要只看「平均停留時間」。深入分析:

  • 停留時間分布:有多少人停留超過 1 分鐘?多少人不到 10 秒?
  • 滾動深度:使用者看到文章哪一段就離開?
  • 事件觸發:有多少人點擊內文連結、下載 PDF 或觀看影片?

這些細節能告訴你:是開頭沒抓人?中段太冗長?還是結尾缺乏行動呼籲?

運用「認知流暢性」原則設計內容

心理學研究指出,人類偏好「容易處理」的資訊。內容若結構清晰、語言直白、視覺有節奏,大腦會產生「這很有價值」的錯覺,進而願意花更多時間。
具體應用:每段不超過 4 行;關鍵句用粗體標示;複雜概念搭配圖示;避免專業術語,或在首次出現時立即白話解釋。

測試「鉤子 + 價值 + 行動」三段式結構

每篇文章都應包含:

  1. 鉤子:3 秒內點出痛點(例:「申請失敗 3 次?可能是文件漏了這 1 項」)
  2. 價值:提供具體、可驗證的解決方案(步驟、工具、案例)
  3. 行動:明確下一步(「下載檢查清單」、「試算你的月付」)

這種結構符合使用者決策路徑,自然延長停留並提升轉換。

你的下一步行動方案

別再盲目追求「停留時間數字」。真正的目標是:讓每一分鐘的停留都創造價值。現在就執行以下行動:

  1. 第一步:找出問題 (5分鐘)
    前往你的 Google Analytics,進入 GA4 → 報告 → 生命週期 → 參與度 → 「參與事件」,按照本文的教學,找出停留時間最低的 3 篇高流量文章。
  2. 第二步:快速診斷 (3分鐘)
    對著這個頁面問自己三個問題:
    • 我的第一段是否直接給了答案?
    • 頁面是不是充滿了密密麻麻的文字?
    • 有沒有一個地方,我可以簡單地插入一支相關影片或一張圖表?
  3. 第三步:微小執行 (15分鐘)
    從上述策略中,選擇一個「最簡單」的行動立即修改。例如,在文章開頭加上一個「本文重點」的摘要框,或將一段又臭又長的文字改成項目符號列表。完成後,設定一個行事曆提醒,一週後回來檢視成效。

花 10 分鐘,挑選一篇你最在意的文章,套用上述任一策略並發布。兩週後回頭看數據——你會驚訝於小小的改變,帶來的停留時間躍升。真正留住人的,從來不是技巧,而是你對使用者需求的理解深度。

作者

Sliven 褚崇名

Sliven Chu 褚崇名,Whoops SEO 創辦人。專注於透過正確地的白帽 SEO 優化策略,協助網站提升 Google 排名,並實現業務增長的數位行銷顧問。Whoops SEO 致力於將複雜的 SEO 概念化繁為簡,提供清晰、可執行的教學與洞察,幫助你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。我們對 Google SEO 的最新動態與 AI 行銷趨勢保持高度關注,並樂於分享第一手觀察。

Leave a comment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
文章目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