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身為網站經營者、行銷人或內容創作者,你可能每天都會打開 Google Analytics (GA),試圖從儀表板上跳動的數字中解讀訪客的行為。在眾多指標中,兩個看似相似卻常被混淆的指標——跳出率 (Bounce Rate) 和離開率 (Exit Rate)——常常讓許多人感到困惑。
許多人看到偏高的「跳出率」,就心頭一緊,覺得是網站內容出了大問題;看到某個頁面的「離開率」高,又開始擔心是不是這個頁面嚇跑了訪客。這種焦慮,往往源於對這兩個指標的誤解。它們看似相似,實則講述著兩個截然不同的使用者故事。
尤其在 Google Analytics 進入 GA4 時代後,指標的解讀邏輯有了根本性的轉變。許多舊有的觀念需要被更新。
這篇文章,就是你的進化指南。我們將帶你從 GA4 的新視角,徹底釐清跳出率與離開率的根本差異,並教你如何將這些數據轉化為優化網站、提升使用者體驗的關鍵洞察。讀完本文,你將不僅能準確定義它們,更能學會如何在當前的主流工具下解讀它們背後的意義,判斷何時該警惕、何時該放寬心,最終讓你的網站數據說話,引導你走向成功。
文章目錄
什麼是參與度 (Engagement Rate)
在深入探討跳出率與離開率之前,我們必須先理解 GA4 的核心變革。GA4 已不再以「跳出率」作為最重要的衡量指標,而是更強調「參與度」。
GA4 中的「參與度 (Engagement Rate)」 指的是所有參與工作階段 (Engaged Sessions) 佔總工作階段的比例。而一個「參與工作階段」的定義是:
- 工作階段持續時間超過 10 秒(此時間可自訂)。
- 觸發了至少一次轉換事件 (Conversion Event)。
- 至少瀏覽了 2 個網頁或畫面。

與之相對,GA4 中的「跳出率 (Bounce Rate)」 被重新定義為 1 減去參與度 (1 – Engagement Rate)。也就是說,在 GA4 中,一個工作階段只要滿足上述任一「參與」條件,就不會被計為「跳出」。
這帶來什麼重大影響?
在舊版 UA 中,一個訪客只看一頁但仔細閱讀了 5 分鐘,這會被算作一次「跳出」。但在 GA4 中,只要這 5 分鐘的停留時間滿足了「參與」的標準,即使只瀏覽了一頁,這也不是一次「跳出」。GA4 旨在更積極地衡量使用者是否與內容產生了有意義的互動,而非僅僅是「進入後立即離開」。
什麼是跳出率
在 GA4 的框架下,跳出率衡量的是未達參與條件的工作階段所佔的比例。它反映的是使用者在進入網站後,未能產生足夠的互動(停留時間、轉換、多頁瀏覽)便結束工作階段的比例。
舉例來說,訪客進入網站後,只瀏覽了一個頁面,沒有進行任何其他互動(例如點擊連結、播放影片、填寫表單等),就直接離開了網站。

白話比喻:
想像你的網站是一個熱鬧的市集。
- 參與工作階段:就像顧客走進市集,逛了至少兩家店(瀏覽多頁),或者在一家店裡停留很久,仔細看了商品(停留時間長),甚至決定購買(觸發轉換)。
- 跳出 (Bounce):顧客走到市集門口(你的某個網頁),看了一下就覺得「這裡沒我的東西」,沒有走進任何一家店,也沒有停下來仔細看看,就直接轉身離開了。
跳出率計算公式 :跳出率 = (未參與工作階段總數 / 所有工作階段總數) x 100%
*或直接從 GA4 後台查看「參與度」,然後用 100% 減去它。
舉例說明:
昨天有 1000 個工作階段進入你的部落格文章頁面。
- 其中 400 個工作階段,訪客停留時間不足 10 秒,且沒有任何其他互動(例如未點擊其他連結),這些被計為未參與工作階段。
- 其餘 600 個工作階段,訪客可能停留了 30 秒並仔細閱讀,或者停留了 5 秒但點擊了文章內的內部連結,這些被計為參與工作階段。
那麼,這個頁面的跳出率為:(400 / 1000) * 100% = 40%。
什麼是離開率 (Exit Rate)
離開率衡量的是使用者在瀏覽了某特定頁面後,該頁面成為他們本次工作階段「最後一個頁面」的比例。無論使用者在進入網站後,瀏覽了一個頁面還是數十個頁面,他們總有離開的最後一站,離開率關注的就是這個「終點」。

白話比喻:
回到市集。顧客從大門(首頁)進入,逛了 A 店(頁面 A)、B 店(頁面 B),最後來到 C 店(頁面 C)。他在 C 店逛完後,心滿意足地從 C 店旁邊的出口離開了整個市集。
- 對於 C 店來說,這次造訪就是一次「離開」。
請注意,每一個訪客的旅程,都必然會有一個「離開」的頁面。離開率衡量的,是某個特定頁面成為「旅程終點」的頻率高低。
離開率計算公式:離開率 = (從該頁面離開的工作階段總數 / 該頁面的總瀏覽量) x 100%
舉例說明:
昨天,你的「聯絡我們」頁面總共被瀏覽了 500 次。在這 500 次瀏覽中,有 100 次是訪客看完這個頁面後就關閉網站的。那麼,「聯絡我們」頁面的離開率就是:(100 / 500) * 100% = 20%。
比較維度 | 跳出率 (Bounce Rate) | 離開率 (Exit Rate) |
核心問題 | 使用者在進入網站後,未能產生足夠互動就結束工作階段的比例有多高? | 使用者從這個特定頁面結束他們本次網站旅程的比例有多高? |
衡量對象 | 工作階段 (Session) 的品質及首次互動的吸引力。 | 頁面 (Page) 本身是否為使用者旅程的自然終點。 |
計算前提 | 只考量「單頁工作階段」,且該階段未觸發任何參與條件。 | 考量任何工作階段,只要該頁面是該階段的最後一個頁面。 |
涵蓋範圍 | 任何「首次進入」的頁面都有可能計算跳出率。 | 網站上任何被瀏覽過的頁面,都可能計算離開率(只要它是旅程的結尾)。 |
關聯性 | 在 GA4 中,一次未參與的單頁工作階段,既是「跳出」,也是「離開」。 | 一次「離開」不一定是一次「跳出」。例如,瀏覽了 A→B→C,C 是離開頁面,但整個工作階段是參與的,C 頁面不是跳出頁。 |
GA4 視角補充 | 反映使用者首次接觸的意圖是否被滿足,或是否有足夠吸引力引導其深入。 | 反映使用者旅程的終結點是否發生在這裡,以及這個終點是否符合預期。 |
比喻總結 | 「門口探頭看一眼就走」的未參與行為。 | 「從這個門出去」作為旅程的最後一步。 |
跳出率(在 GA4 視角下)更側重於衡量使用者初次進入頁面的「參與度」和「吸引力」;而離開率則關注的是使用者在整個網站旅程中,在哪個頁面「畫下句點」。
跳出離開率高與低的四種情境
理解了定義,真正的價值在於解讀。高跳出率或高離開率,一定是壞事嗎?答案是:不一定,完全取決於頁面的「目的」與「情境」。
與其問「我的跳出率高不高?」,不如問「這個頁面的高跳出率,是否符合我對使用者行為的預期?」。一篇旨在解答特定問題的文章,高跳出率可能意味著成功;但一個旨在引導使用者註冊的登陸頁,高跳出率就是災難。
同樣地,高離開率也需要看情境分析。
情況一:高跳出率 (低參與度) 何時是警訊?
如果一個頁面的設計目的是為了引導使用者深入探索、註冊或轉換,但卻出現了很高的跳出率(低的參與度),這往往是網站體驗出現問題的信號,可能代表:
- 內容與期望不符:標題吸睛但內容貧乏或與標題無關(標題黨)。
- 頁面載入速度過慢:使用者失去耐心在內容顯示前就離開。
- 使用者體驗 (UX) 差:廣告過多、排版混亂、行動版體驗不佳。
- 導航不清:使用者不知道下一步該點擊哪裡,無法順利進行。
- 與目標不符:例如,一個設計來導引註冊的登陸頁,卻有極高的跳出率,這就是災難。
優化建議 (處理不健康的「低參與度」):
- 優化內容與標題:確保標題與內容高度相關,並提供真正有價值的資訊。
- 提升頁面載入速度:使用 Google PageSpeed Insights 等工具檢測並持續改善載入速度。
- 改善使用者體驗 (UX):保持介面乾淨、導覽清晰,確保在所有裝置上有良好體驗。
- 增加內部連結與 CTA:在文章中適度安插相關內部連結,並設置清晰的行動呼籲 (Call-to-Action, CTA),引導訪客繼續探索。
- 檢查首次互動元素:確保頁面主要內容、關鍵 CTA 或互動元素在首次載入時就顯而易見。

情況二:高跳出率 (低參與度) 何時是正常甚至健康的?
反之,在某些情況下,高跳出率(低參與度)反而是網站成功運作的證明:
- 部落格文章或知識性頁面:訪客透過搜尋引擎找到你的文章,迅速獲得了「如何綁定信用卡」、「某個名詞的定義」等問題的答案,然後心滿意足地離開。這次「未參與」的工作階段代表你的內容高效地解決了他們的問題。
- 「聯絡我們」頁面:訪客進來,找到了你的電話號碼或地址,然後就打電話或直接前往,任務完成。
- 單頁式網站 (One-Page Website):整個網站就是一個頁面,所有資訊都在上面。使用者透過向下滾動獲取資訊,這可能不會被 GA4 預設為多次瀏覽或長時間停留(需優化設定),因此跳出率(低參與度)自然會很高。

與其問「我的跳出率高不高?」,不如問「這個頁面的低參與度,是否符合我對使用者行為的預期?」。一篇旨在解答特定問題的文章,低參與度可能意味著成功;但一個旨在引導使用者註冊的登陸頁,低參與度就是災難。
情況三:高離開率 何時是警訊?
離開率需要結合使用者旅程來分析。如果使用者在一個關鍵的轉換節點離開,那將是嚴重的問題:
- 購物車結帳流程頁面:大量使用者在「填寫配送地址」、「選擇付款方式」等頁面離開,代表你的結帳流程可能太複雜、有技術錯誤、或是有隱藏費用嚇跑了他們。這是需要立即處理的轉換漏斗破洞。
- 多步驟申請表的任何中間頁:例如填寫註冊資料的第二步、第三步,高離開率意味著使用者在中途放棄了。
優化建議 (處理不健康的「高離開率」):
- 分析使用者流程:使用 GA4 的「報表」>「生命週期」>「使用者獲客詳情」或「參與度」下的「頁面與畫面」報告,結合「行為流程」報告,找出使用者是在哪個關鍵步驟離開的。
- 簡化流程:移除不必要的欄位、步驟,讓結帳或註冊過程盡可能順暢。
- 檢查技術問題:確保頁面沒有壞掉的連結、圖片或功能錯誤。
- 管理使用者預期:如果運費或額外費用,盡早告知,不要等到最後一步才顯示。
- 提供即時支援:在容易卡關的頁面,提供 FAQ 連結、聊天機器人或客服入口,即時解決疑問。

情況四:高離開率 何時是預期之中?
在以下情況下,高離開率是「完全正常且預期中」的:
- 「感謝訂購 / 註冊成功」頁面:這是使用者旅程的終點,他們在這裡離開是理所當然的。如果這個頁面的離開率不是接近 100%,你反而該去研究他們又點到哪裡去了。
- 外部連結很多的資源頁:你整理了一份「20 個實用設計工具」清單,使用者看完後點擊其中一個工具的連結前往該網站,這也會被記錄為一次「離開」。
- 使用者登出頁面:任務完成的自然終點。

分析離開率時,你的問題應該是:「使用者是否在他們『應該』離開的地方離開了?」。如果他們在旅程中途的關鍵節點大量離開,那就是你需要動手優化的信號。
如何應用到你的網站優化?
了解了數據的意義,現在是將知識化為行動的時候。
針對「低參與度」或「高跳出率」
第一步:找出高風險頁面
在 GA4 的「報表」>「參與」>「網頁和畫面」中,篩選出參與度低的頁面(或跳出率高的頁面)。重點關注那些「不應該」跳出的頁面,例如登陸頁、產品頁、重要導航頁等。

第二步:診斷原因
- 檢查頁面載入速度:利用 Google PageSpeed Insights。
- 分析使用者體驗:從使用者角度去瀏覽這些頁面,檢查廣告干擾、排版是否清晰、CTA 是否明顯。
- 檢視內容相關性:與廣告標語或進入連結的預期是否一致?
- 查看流量來源:來自不同來源的流量,其參與度可能差異很大。例如,品牌搜尋來的流量,參與度通常較高。
第三步:執行優化
根據診斷結果,實施上述提到的優化建議(如:改善內容、提升速度、優化 UX、增加內部連結與 CTA)。
針對「高離開率」
第一步:找出關鍵離開點
在 GA4 的「報表」>「參與」>「到達網頁」中,找到離開率最高的頁面。

更重要的是,觀察使用者在哪些頁面「斷崖式下跌」,那些頁面就是潛在的流失點。
第二步:診斷原因
- 購物流程:檢查結帳步驟是否過多、填寫項目是否複雜、運費資訊是否及時揭露、是否有技術性錯誤。
- 表單填寫:檢查是否有難以理解的問題、驗證碼是否失效、提交按鈕是否不清晰。
- 內容頁面:檢查是否因內容連結到外部網站而流失,這部分如果與你內容推廣目標一致,則為正常。
第三步:執行優化
根據診斷結果,簡化流程、修復 Bug、優化使用者預期、提供額外支援。
結論
跳出率與離開率,絕非孤立的數字。它們是使用者行為的記錄,能夠讓你透過數據來理解使用者。
讓我們再次回顧核心:
- 跳出率 (在 GA4 下,與低參與度相關) 像是一個「初次接觸的判斷者」,告訴你:「有多少人在第一次看到你時,覺得不夠吸引人,沒有進一步互動就走了?」它衡量的是你「第一印象的吸引力與互動誘因」。
- 離開率則像是一個「旅程終點的觀察員」,告訴你:「在所有來過這個頁面的使用者中,有多少人是從這裡結束他們的旅程的?」它衡量的是特定頁面在使用者旅程中的「終結性或轉換率的瓶頸」。
從今天起,當你再次打開分析報告時,請不要再被單一的數字綁架。結合頁面的「目的」與「情境」來思考:
- 這個低參與度(高跳出率)是代表「滿意地找到答案後離開」還是「因內容貧乏或體驗不佳而失望轉身」?
- 這個高離開率是「預期中的旅程終點」還是「轉換漏斗中的緊急破口」?
數據本身不會說話,但它會在你提出正確問題時,給予最誠實的回答。
打開你的 GA4,你會發現,理解了跳出率與離開率(以及它們在 GA4 中的新定義),你就掌握了優化使用者體驗、提升網站價值的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