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EO

AI 正在顛覆 SEO!別再只看關鍵字排名,你必須懂的「AI SEO」生存指南

AI 正在顛覆 SEO!別再只看關鍵字排名,你必須懂的「AI SEO」生存指南

你是不是也遇過這種狀況?

花了好幾個晚上,嘔心瀝血寫出一篇自認超有料的部落格文章,興沖沖地按下發布。結果幾天過去,網站流量報告上的數字,安靜得像圖書館。這時候你心裡可能冒出一個大問號:「是不是我的 SEO 又做錯了什麼?還是 SEO 根本已經沒用了?」

先別急著灰心。SEO 沒有死,它只是進化了,而且是以一種我們從沒想過的速度。

這場革命的推手,就是 AI,特別是像 ChatGPT 這種大型語言模型(LLMs)的出現。它們徹底改變了 Google 這些搜尋引擎的運作方式,也讓我們必須用一個全新的角度來看待 SEO。過去那些我們奉為圭臬的傳統策略——研究關鍵字、產內容、建連結——如果還是照舊操作,恐怕只會越來越吃力。

現在,想在搜尋結果中脫穎而出,你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技巧,而是一種心態上的轉變。你需要開始將 SEO 視為一項「產品」,專注於打造一個讓使用者能夠自己找到答案、解決問題的完整旅程。

聽起來有點抽象嗎?別擔心,接下來我們就用大白話,一步步拆解在 AI 時代,你的 AI SEO 策略到底該怎麼玩。

第一部分:為什麼你的舊 SEO 玩法行不通了?

要了解新玩法,得先弄懂舊規則為什麼失效。簡單來說,搜尋引擎的「遊戲場地」已經完全不同了。

從「十個藍色連結」到「一場直接的對話」

還記得以前我們用 Google 搜尋,頁面上會出現一整排藍色的連結,等著我們一個個點進去,自己找答案嗎?那個時代正在快速結束。

現在,當你問一個問題,例如「如何清潔白色帆布鞋?」,搜尋結果的最上方很可能直接出現一個由 AI 生成的答案(在 Google 的世界裡,這個功能叫做 SGE,Search Generative Experience),條列式地告訴你:

  1. 先用乾刷去除表面灰塵。
  2. 用溫和肥皂水與軟刷清潔。
  3. 針對頑固污漬,可使用小蘇打糊。
  4. ……

你看,Google 直接跟你「對話」,給你一個整理好的答案。這意味著,使用者不用再點進任何網站,就能解決他的問題。

「零點擊搜尋」成為常態

這就帶來了一個很直接的衝擊:「零點擊搜尋」(Zero-click Search)的比例會越來越高。

當使用者在搜尋結果頁面就得到滿足,他們點擊連結進入你網站的動機自然就降低了。對於那些過去只專注於搶佔排名、賺取點擊流量的網站來說,這無疑是個壞消息。流量可能會像被戳了洞的氣球一樣,慢慢地往下掉。

但這也是一個機會。它逼著我們去思考一個更深層的問題:如果流量不再是唯一目標,那我們的內容究竟要為何而戰?

答案,就在於接下來要談的「產品化」思維。

第二部分:換上新腦袋:把 SEO 當成一個「產品」來經營

這個概念由經驗豐富的 SEO 顧問 Eli Schwartz 提出,他認為 AI 時代的 SEO 策略,應該從「內容思維」轉向「產品思維」。

這到底是什麼意思?

聽起來很學術,但講白了就是:不要再問「我的文章排名好嗎?」,而是要問「我的網站(或內容)能幫使用者把整個問題徹底解決掉嗎?」

把它想像成一個真正的產品。一個好的產品,不只是功能堪用,它必須提供絕佳的使用者體驗,從使用者發現問題、考慮購買、到最後使用,整個流程都非常順暢。

「產品化 SEO」也是一樣的道理。你的網站內容,就是你的「產品」。使用者透過搜尋引擎找上門,他們帶著一個「問題」或「需求」。你的任務,就是提供一個能讓他們心滿意足地解決這個問題的「方案」。

這個方案可能是一篇文章、一個工具、一段影片,或是一整個系列的組合。重點是,它必須是終點,而不只是過程中的一站。

一個超經典的例子:Tinder 怎麼做的?

交友軟體 Tinder 的成長主管 Udi Milo 分享過一個很棒的例子。他們發現,有很多人會搜尋像是「搬到新城市很寂寞」、「如何認識新朋友」這類型的關鍵字。

如果用傳統的 SEO 思維,可能會覺得這些字跟「交友軟體」關係不大。但 Tinder 團隊換了個角度思考:這些搜尋背後的使用者,他們真正的「問題」是什麼?是孤獨感,是想建立人際連結的需求

而 Tinder 這個「產品」,正好就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案之一。

於是,他們開始針對這些看似不相關、但意圖相符的關鍵字,去創作內容、優化頁面,成功地接觸到了一大批潛在用戶。他們賣的不是「左滑右滑的功能」,而是「一個解決你孤獨感的機會」。

這就是「產品化 SEO」最精髓的地方:深入理解使用者搜尋行為背後的心理需求,然後將你的網站定位成那個最佳的解決方案。

第三部分:AI 時代的 SEO 實戰清單:你該開始做的 3 件事

好,理論我們懂了。那具體來說,我們該怎麼做?這裡有三個你現在就該開始調整的實戰策略。

1. 忘掉關鍵字,搞懂「搜尋意圖」

過去我們做 SEO,第一步總是打開關鍵字工具,看哪個字搜尋量高、競爭度低。現在,這個動作要往後放。第一步,應該是使用者劇本的發想

你要像個偵探一樣,去推敲當使用者輸入某個詞的時候,他腦袋裡到底在想什麼?

舉個例子,同樣是搜尋「最好的咖啡機」,背後可能有好幾種完全不同的意圖:

  • 資訊型意圖: 「我想知道現在市面上有哪些種類的咖啡機?(義式、美式、膠囊?)」
  • 研究型意圖: 「我想比較 De’Longhi 跟 Nespresso 這兩個品牌的優缺點。」
  • 交易型意圖: 「我已經決定要買某個型號的咖啡機,想找最便宜的購買連結或折扣碼。」
  • 在地型意圖: 「我想找我家附近有賣咖啡機的實體店面。」

你的內容,能滿足哪一種意圖?或者,你能不能打造一個「超級頁面」,一次滿足大部分的意圖?在 AI 時代,搜尋引擎越來越聰明,它會優先推薦那些最能猜中使用者心思、提供最完整解答的內容。

2. 打造貨真價實的「權威感」(E-E-A-T 大升級)

E-E-A-T 是 Google 用來評估內容品質的四個指標:經驗(Experience)、專業(Expertise)、權威(Authoritativeness)、可信度(Trustworthiness)。

在 AI 可以一分鐘生成千字文章的今天,這四個指標變得空前重要,尤其是第一個 E——經驗(Experience)

AI 可以整理網路上的資料,但它沒有親身體驗。它沒辦法真的用過那台咖啡機、真的去那家餐廳吃飯、真的在新城市感到寂寞。而這,就是我們人類創作者最大的優勢。

你的內容,必須能展現出「這是我親身經歷過」的證明。怎麼做?

  • 放上真實照片或影片: 不要再用圖庫裡的美照了,用你自己拍的、有點不完美但很真實的照片。
  • 分享個人觀點與故事: 寫下你踩過的坑、你的獨家訣竅、或是某個產品如何改變了你的生活。
  • 引用第一手數據: 如果你有做調查或實驗,把數據秀出來。
  • 清楚標示作者資訊: 讓讀者知道,寫這篇文章的是一個活生生、有相關背景的專家,而不是一個匿名小編。

簡單來說,你要證明你的內容不是 AI「寫」出來的,而是你「活」出來的。

3. 創造「能走完最後一哩路」的內容

記得我們前面說的「產品」概念嗎?一個好的產品,是要幫使用者把事情搞定。

所以,你的內容也應該朝這個方向努力。不要只停留在「提供資訊」,要進一步到「提供解決方案」。

  • 例子一: 與其寫一篇《如何規劃日本自由行》,不如直接提供一個「日本自由行 Excel 規劃模板」讓使用者下載。
  • 例子二: 與其寫一篇《10 款熱門空氣清淨機評比》,不如做一個「空氣清淨機互動選擇器」,讓使用者輸入坪數、預算、需求後,直接推薦最適合他的型號。
  • 例子三: 與其寫一篇《健身新手入門教學》,不如附上一份「四周新手訓練菜單 PDF」,讓使用者可以直接帶去健身房用。

這種「功能型」或「工具型」的內容,不僅實用性超高,也是 AI 很難複製的。它能讓使用者在你的網站上就「完成任務」,而不是看完文章後,還得自己去別的地方找工具或模板。

第四部分:立刻丟掉這 3 個過時的 SEO 迷思

心態和策略都更新了,最後一步,就是把腦袋裡那些還在佔空間的舊觀念清一清。

迷思一:「所有公司都該馬上做 SEO。」

真相是:看情況。 SEO 是一場需要時間和資源投入的馬拉松,不是短跑。對於一個剛起步、資源有限的新創公司,或是客戶群體非常固定的小眾 B2B 企業,也許把資源先投入在付費廣告、社群經營或業務開發上,會是更聰明的選擇。SEO 很重要,但它必須配合公司的整體發展節奏。

迷思二:「關鍵字工具說了算。」

真相是:工具只是靈感,不是聖經。 關鍵字工具提供的搜尋量,在 AI 搜尋的時代,參考價值正在下降。更重要的是,它無法告訴你使用者搜尋背後的複雜情緒和多層次意圖。把工具當成發想主題的輔助,但最終的決策,還是要回到你對目標客群的深度理解上。

迷思三:「外部連結只是為了衝排名。」

真相是:連結的意義遠大於排名。 在過去,很多 SEO 操作者為了衝高網站權重,會去購買或交換大量不相關的反向連結。現在,這種做法風險極高。一個健康的外部連結,應該是一張來自另一個網站的「信任票」。它代表著你的內容有價值,值得被推薦。它的意義更多在於品牌曝光、建立合作關係、以及導入真正對你內容感興趣的精準流量。

遊戲規則變了,但終點不變

AI 的浪潮確實給 SEO 帶來了巨大的挑戰,它讓流量的獲取變得更困難,也淘汰了許多投機取巧的舊方法。

但換個角度看,這也是最好的時代。

因為 AI 正在幫我們篩選出那些真正用心、真正能解決問題的優質內容。SEO 的遊戲規則變了,但它的終極目標從來沒變過:在使用者需要你的時候,成為那個最好的答案。

從今天起,別再只盯著排名和流量了。開始像個產品經理一樣思考,去打造你的「產品化 SEO」策略吧。當你真心誠意地幫助使用者走完他們探索旅程的最後一哩路,搜尋引擎自然會給你應得的回報。

作者

Sliven 褚崇名

Sliven Chu 褚崇名,Whoops SEO 創辦人。專注於透過正確地的白帽 SEO 優化策略,協助網站提升 Google 排名,並實現業務增長的數位行銷顧問。Whoops SEO 致力於將複雜的 SEO 概念化繁為簡,提供清晰、可執行的教學與洞察,幫助你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。我們對 Google SEO 的最新動態與 AI 行銷趨勢保持高度關注,並樂於分享第一手觀察。

Leave a comment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
文章目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