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路行銷

什麼是飛輪模型?超越行銷漏斗,讓亞馬遜與 HubSpot 瘋狂成長的秘密

什麼是飛輪模型?超越行銷漏斗,讓亞馬遜與 HubSpot 瘋狂成長的秘密

你是不是也有這種感覺?每個月底看著業績達標,雖然鬆了一口氣,但一想到下個月 1 號一切又要「歸零重來」,心裡就感到無比疲憊?

這很像希臘神話裡的西西弗斯(Sisyphus),費盡力氣把巨大的石頭推上山頂,然後眼睜睜看著它滾回山腳,日復一日重複同樣的苦工。

在傳統的行銷世界裡,這就是「行銷漏斗 (Marketing Funnel)」帶來的副作用。我們花了大量的廣告費把人塞進漏斗頂端,最後吐出訂單,然後… 結束了。想要更多訂單?請再花錢買更多流量。

但你有沒有發現,像是 Amazon 或是 HubSpot 這些巨頭,他們的成長似乎不需要這麼費力?他們的業務像是有生命力一樣,會自己滾動變大。

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聊的主題:飛輪模型 (Flywheel Model)

這不是什麼高深的學術名詞,它是當今流量紅利枯竭的時代下,企業生存的唯一解方。今天,我們就來聊聊如何把你的生意從「推石頭」,變成一顆自動運轉的「飛輪」。

為什麼經典的「漏斗」已經不夠用了?

要懂飛輪,得先知道漏斗錯在哪裡。

過去幾十年,行銷人奉行「AIDA」漏斗模型:認知 (Awareness) → 興趣 (Interest) → 慾望 (Desire) → 行動 (Action)。

這套邏輯在電視廣告時代很有效,但它有一個致命的缺陷:它把客戶視為「終點」。一旦客戶付了錢,從漏斗底部掉出來,行銷的任務似乎就結束了。客戶變成了「output」,而不是未來的動力。

但請回想一下你最近一次買昂貴家電,或是訂閱 SaaS 軟體的經驗。你是看了 Google 廣告就下單嗎?還是你會先去問朋友、看 Threads、PTT 或 Dcard 的評價?

這就是漏斗無法解釋的現象:現代消費者的購買決策,極度依賴「口碑」與「信任」。

從行銷漏斗轉向飛輪模型的示意圖。飛輪包含吸引 (Attract)、參與 (Engage) 與滿意 (Delight) 三個階段,強調客戶是未來的動力而非終點。
從行銷漏斗轉向飛輪模型的示意圖。飛輪包含吸引 (Attract)、參與 (Engage) 與滿意 (Delight) 三個階段,強調客戶是未來的動力而非終點。

如果你的現有客戶在漏斗底部感到不滿,他們會在網路上抱怨,這會直接堵住你漏斗頂端的進水口。反之,如果他們超滿意,他們會成為你最強的業務員。

漏斗模型忽略了這股力量,而飛輪模型正是為了捕捉這股能量而生。

飛輪模型的核心運作原理:不只是轉得快

飛輪的概念最初由亞馬遜創辦人 Jeff Bezos 在餐巾紙上畫出來,後來由 HubSpot 發揚光大。想像一個巨大的、沉重的輪子。剛開始推動它很費力,但一旦它開始轉動,每轉一圈都會儲存動能,越轉越快,直到它自己就能持續運轉。

在商業上,這個飛輪由三個階段組成循環:

  1. 吸引 (Attract):提供有價值的內容或體驗,讓潛在客戶主動靠近。
  2. 參與 (Engage):讓客戶能輕鬆地與你互動、購買,解決他們的痛點。
  3. 滿意 (Delight):提供超乎預期的服務,讓客戶成功,進而成為推廣者。

這聽起來很像廢話?別急,真正的秘密在於物理學。要讓飛輪轉得快,你必須關注以下三個變數:

1. 轉速 (Speed)

你在哪個環節施力最多?是狂投廣告(吸引),還是專注於產品優化(滿意)?在飛輪模型中,投資「滿意」階段的報酬率最高,因為滿意的客戶會回過頭來幫你「吸引」新客。

比較企業增長投資策略的圖表,探討應該投資在哪個環節以最大化增長。圖中對比了「吸引」(專注廣告吸引新客,成本高)與「滿意」(投資產品優化,提高滿意度以產生回頭客與推薦)兩種路徑。
比較企業增長投資策略的圖表,探討應該投資在哪個環節以最大化增長。圖中對比了「吸引」(專注廣告吸引新客,成本高)與「滿意」(投資產品優化,提高滿意度以產生回頭客與推薦)兩種路徑。

2. 摩擦力 (Friction) —— 這是最多企業失敗的原因!

這是飛輪最大的殺手。摩擦力就是任何讓客戶感到「麻煩」、「不爽」或「等待」的事情。

  • 網站載入太慢?這是摩擦力。
  • 客服要等到上班時間才回覆?這是摩擦力。
  • 退貨流程要填三張表單?這絕對是巨大的摩擦力。

如果你的飛輪轉不動,通常不是因為你推得不夠大力,而是因為摩擦力太大。

說明摩擦力是企業失敗隱藏原因的冰山模型圖。冰山水面上顯示的是客戶不滿,而水面下的根本原因包括:網站載入速度慢、客服延遲以及複雜的退貨流程。
說明摩擦力是企業失敗隱藏原因的冰山模型圖。冰山水面上顯示的是客戶不滿,而水面下的根本原因包括:網站載入速度慢、客服延遲以及複雜的退貨流程。

3. 質量 (Size/Mass)

這是你的客戶基數。當你的客戶越滿意,留存率 (Retention Rate) 越高,飛輪的質量就越大,轉動起來的動能也就越驚人。

飛輪質量金字塔圖表,說明客戶滿意度如何轉化為更高的客戶留存率。高留存率能增強飛輪的質量,進而產生更大的動能來推動業務增長
飛輪質量金字塔圖表,說明客戶滿意度如何轉化為更高的客戶留存率。高留存率能增強飛輪的質量,進而產生更大的動能來推動業務增長

一張表看懂:你的生意適合「漏斗」還是「飛輪」?

還在猶豫該不該轉型?讓我們直接比較這兩種思維的差異:

比較維度行銷漏斗 (Funnel)飛輪模型 (Flywheel)
核心視角線性流程 (Linear)循環流程 (Circular)
客戶的角色終點 (Output)動力來源 (Input)
資源分配重押在「獲客 (Acquisition)」重押在「留存 (Retention)」與「體驗」
成長動力依靠投入更多廣告預算依靠現有客戶的口碑推薦
面對摩擦力只要轉換率夠高,摩擦力無所謂必須極致消除摩擦力

實戰三部曲:如何打造你的飛輪?

好了,理論講完了。身為中小企業主或行銷人,我們具體該怎麼做?這裡有三個具體的執行步驟:

階段一:吸引 (Attract) —— 用「懂他」取代「打擾他」

不要再只是一味地發推銷簡訊了。

  • 內容行銷:撰寫能解決客戶問題的部落格文章(就像你現在讀的這篇)。如果你的客戶在找「除濕機推薦」,你就寫一篇最公正的評比,而不是只貼產品連結。
  • 社群價值:在 Facebook 或 Instagram 上,分享產業知識而非單純的促銷圖。
吸引客戶策略的流程圖。圖中展示如何透過「內容行銷」與提供「社群價值」來滿足「客戶需求」,進而轉化為成功吸引的客戶。
吸引客戶策略的流程圖。圖中展示如何透過「內容行銷」與提供「社群價值」來滿足「客戶需求」,進而轉化為成功吸引的客戶。

階段二:參與 (Engage) —— 讓「購買」變得像呼吸一樣自然

這個階段的重點是「方便」。

  • 善用 LINE 官方帳號:台灣人離不開 LINE。串接自動回覆機器人,讓客戶想發問時秒讀秒回,而不是讓他去填寫冷冰冰的官網「聯絡我們」表單。
  • 提供試用或免費版:如果是 B2B 軟體,讓客戶先體驗價值,再談價格。
飛輪模型中「參與階段」的策略圖表。圖中列出了兩項關鍵戰術:1. 利用 LINE 官方帳號進行即時客戶互動;2. 提供試用或免費版,讓客戶親身體驗產品價值。
飛輪模型中「參與階段」的策略圖表。圖中列出了兩項關鍵戰術:1. 利用 LINE 官方帳號進行即時客戶互動;2. 提供試用或免費版,讓客戶親身體驗產品價值。

階段三:滿意 (Delight) —— 讓客戶變成你的「鐵粉」

這是飛輪能否加速的關鍵。

  • 主動的客戶成功 (Customer Success):不要等客戶抱怨才處理。如果數據顯示客戶一週沒登入你的軟體,主動寄信關心:「是不是哪裡卡住了?需要教學嗎?」
  • 建立推薦機制 (MGM):設計「邀請朋友雙方都獲利」的機制。你看 Uber 和 Dropbox 是怎麼起家的?就是靠這個。
飛輪模型中「客戶滿意度」階段的流程圖。圖中展示了從識別不活躍客戶、主動聯繫並提供支持,到建立推薦機制與激勵措施,最終將客戶轉化為品牌倡導者的完整路徑。
飛輪模型中「客戶滿意度」階段的流程圖。圖中展示了從識別不活躍客戶、主動聯繫並提供支持,到建立推薦機制與激勵措施,最終將客戶轉化為品牌倡導者的完整路徑。

別讓這些「摩擦力」殺死你的成長 (常見陷阱)

很多老闆跟我說:「我們導入了飛輪概念,但業績沒起色啊!」深入診斷後,通常都卡在以下這幾個陷阱:

  1. 部門穀倉效應 (Silos)
    行銷部只管名單數量,業務部抱怨名單爛,客服部抱怨產品爛。在飛輪模型裡,每個人都要對「客戶體驗」負責。如果行銷吹得天花亂墜,結果客服跟不上,飛輪就會卡死。
  2. 流程過於複雜
    試著自己當一次神秘客,走一遍公司的購買流程。你會驚訝地發現:「天啊,原來要結個帳這麼麻煩!」每一個多餘的點擊,都在消耗飛輪的動能。
  3. 只顧獲客,不管流失
    如果你的客戶留存率很低,這就像是一個「破洞的輪胎」,你灌再多氣(廣告費)也沒用。在修補好漏洞之前,不要盲目加速。

關於飛輪模型的常見問題 (FAQ)

Q1:我是小公司/個人品牌,資源有限也能做飛輪嗎?

A: 當然可以,甚至更適合!個人品牌最核心的就是「信任」。只要你專注於照顧好前 100 個粉絲,讓他們愛上你的服務並主動幫你分享,這就是最小可行性的飛輪 (MVP)。

Q2:所以行銷漏斗完全沒用了嗎?

A: 也不完全是。漏斗仍然是一個很好的「檢視工具」,用來分析特定活動的轉換率。但在「戰略層級」,你必須改用飛輪思維,因為它涵蓋了漏斗忽略的「客戶生命週期 (LTV)」。

Q3:我要怎麼衡量飛輪有沒有在轉?

A: 觀察這三個指標:客戶獲客成本 (CAC) 是否下降?客戶終身價值 (LTV) 是否上升?以及最重要的——有多少比例的新客是由舊客推薦 (Referral) 而來的?

停止推石頭,開始轉動飛輪

轉型飛輪模型,本質上不是在學一套新工具,而是一種商業信仰的轉變

它要求你相信:最好的行銷,不是你的廣告文案寫得多好,而是你的客戶有多愛你。

從今天開始,試著找出你公司裡的一個「摩擦力」並消除它。可能是簡化退貨流程,可能是在包裹裡多放一張手寫感謝卡。這些微小的改變,終將匯聚成巨大的動能,讓你的事業自動起飛。

你的企業目前最大的「摩擦力」在哪裡?是客服回應太慢,還是結帳流程太繁瑣?歡迎訂閱我們的電子報,我們將在下一期分享「5 個低成本消除商業摩擦力的實戰工具」!

作者

Sliven 褚崇名

Sliven Chu 褚崇名,Whoops SEO 創辦人。專注於透過正確地的白帽 SEO 優化策略,協助網站提升 Google 排名,並實現業務增長的數位行銷顧問。Whoops SEO 致力於將複雜的 SEO 概念化繁為簡,提供清晰、可執行的教學與洞察,幫助你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。我們對 Google SEO 的最新動態與 AI 行銷趨勢保持高度關注,並樂於分享第一手觀察。

Leave a comment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
文章目錄